All in 阿里云,张勇再出发_全球头条
发布时间:2023-06-22 19:54:20 来源:子弹财经

出品 | 子弹财经

作者 | 晓晓

编辑 | 方芳


【资料图】

美编 | 倩倩

审核 | 颂文

在阿里的这场架构大调整中,阿里云是变动最多的业务线之一。

从去年底亲自挂帅阿里云,张勇在不到半年时间里,掀起了公有云产品降价潮、推动了阿里云发布AI大模型的应用通义千问、主导阿里云从阿里集团完全分拆并计划未来12个月内上市……

之前就有市场声音认为,电商赛道更多思考的是在存量市场下如何直面激烈竞争,想再取得质的飞跃已经是不现实。但云计算所处的赛道正值发展期,未来“进”这个字,或许更多会体现在阿里云身上。

除AI赛道外,阿里云其实早就踩在企业数字化的大浪潮中。相对于上一代的IT底座,云计算有天然的降本增效、弹性伸缩的特性,这和时代的大需求是共振的。

回首当年,日本为迎接产业升级,搭建了许多科技基础设施,但是由于错过了时代大需求,最后导致产能全面过剩,为此支付的成本整整消耗了一代人。

为了不重蹈覆辙,我们不仅要跟随科技发展的方向前进,甚至还要淬炼出定义前进方向的能力。所以,抓住云计算的机遇,这是一个时代必答题。

1、为什么逍遥子选择all in阿里云?

张勇曾经数次提到过:“云在战略上太重要,时间窗口太宝贵,无论国际国内,数字化智能化都处于高速井喷期,抓住时代机遇非常重要。”

多位业内人士都向「界面新闻·子弹财经」表达过类似观点:长远来看,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有“上云”需要。

一是“上云”降低了硬件服务器的采购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;二是企业与企业交互在云端,实现了上下游的高效协作避免了信息浪费;更重要的是上云保障了企业的核心数据安全。可见“上云”这件事并不是只有大企业在做,中小企业也面临同样的转型期。

近年来,国内的云计算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达到两位数增速的大型赛道,2021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达3409.2亿元,增速53.1%;202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4552.4亿元,增长33.5%。

但是高增长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,云计算行业仍然面临着行业增速放缓、竞争加剧等问题,阿里云面对的挑战是内外并存的。

先看国内,IDC对2022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的调查结果,阿里云市场份额是31.9%,接下来四家市场份额都差不多,华为云、天翼云、腾讯云和亚马逊AWS份额分别为12.1%、10.3%、9.9%和8.6%。

但去年行业增速整体下降,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是“强者恒强”的,想要继续保持高增长,大家一起做大云计算的蛋糕成为了行业共识。

今年4月,张勇率先宣布对阿里云旗下多款产品进行大幅度降价,阿里此举被解读为加强行业良性竞争的信号,而后各路云服务厂商纷纷积极跟牌降价。大家的对应不仅仅是出于防守,更有顺势而为、谋求新空间的考虑。因为全行业都想提升现有云服务客户的粘性、增加云服务厂商的续费率、降低上云门槛、提升用云积极性。

再放眼世界的竞争格局,从公开财报数据看,全球现在只有AWS、微软智能云和阿里云跨过了盈利的门槛。

综合Gartner与IDC提供的数据,这三家云公司也恰好位列全球前三名,共同占据了全球近七成市场份额。AWS、谷歌、微软都在争夺下一代云计算标准的定义权,阿里云作为目前国内唯一有实力和国际巨头同场竞技的企业,身上还肩负着我们拿到更多“云上话语权”的重任。

阿里云的技术实力已经有目共睹,很早它就被认为是阿里巴巴第二增长极。为了更好的发展,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阿里为阿里云的长远发展做了不少设计:从阿里集团完全分拆、引入外部投资、计划未来12个月内上市……这一切都因为阿里云太重要了。

正处于上升发展的关键时期,阿里云需要在独立性和自由度上都能灵活决策,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研发,一位强有力的创业者带领……

张勇和阿里董事会共同做出了选择:张勇all in阿里云。

2、阿里云未来如何破风?

虽然去年云计算行业降速,但是2023年一开始,大模型密集发布、现象级产品频频发出,AI技术的发展与普及,让云计算的重要性再次上升。

今年4月的阿里云峰会上,阿里云发布了AI大模型通义千问,张勇也发表了他对大模型的看法:“所有行业、所有应用、所有软件、所有服务都值得基于新型人工智能技术、基于AIGC各方面的技术支撑重新做一遍。”

业界之所以对AI大模型如此看重,在于新技术带来了生产力革新,而其广阔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影响着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。曾经咱们谈及上云,基本都是B端,渗透到C端它代表着AI向普惠应用迈进了一大步。张勇也在AI大模型上看到了落实“乘数效应”的最佳场景。

例如待到智能化水平更进一步,用户习惯于与AI进行交互后,将会颠覆许多交互方式,在国内市场,AI大模型所存在的应用机遇也许会更广,在衣食住行等领域,都有庞大的国民级应用,这些生态内的价值也将更大。

AI大模型无疑是能更好触达C端用户的工具,它为云服务触达C端用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。而每次调用AI大模型,都需要云计算来支撑,阿里云的未来增长空间,一下变得具象了。

例如现在我们已经看到阿里云的通义千问已接入企业办公等场景,钉钉生态率先开启大模型赋能智能办公,“用云”的场景更多,产生的收入就更多。

不久前,张勇还指出了阿里云未来的生态战略,坚定走向“产品被集成”。科普一下“被集成”就是指阿里云的产品、能力全面开放,可以与客户的产品集成在一起,以提供更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。在IaaS和PaaS服务基础上,阿里云正在形成全新的“模型即服务”(MaaS),培育一个云生态。

很多人都说“生态”这个词儿很虚,你来点实际的。

IDC估算,微软云95%的收入是由30万家合作伙伴贡献的。微软云每赚1美元,合作伙伴就能赚9.58美元。在微软云生态周边,合作伙伴收入总计9840亿美元,具体到收入数字上,你还觉得“生态”虚吗?

公开资料显示,2018年开始,阿里云就开始构建自己的生态圈。目前在前期咨询规划、中期落地实施、后期运营运维等各个环节,生态都是完整的,而且较其他云计算厂商保持了一定的距离。有业内人士评价,阿里云是距离亚马逊AWS、微软Azure这种生态网络效应最接近的中国云厂商。

所以,阿里云已经开启了破风之路。最终,这些技术向、生态向的探索也会释放正向、长久的红利。

3、为什么是张勇?

最后我们想解答的问题是——为阿里云破风的人,为什么一定是张勇?

张勇在不久前接受采访时说:“阿里巴巴集团也没有人比我更适合来做这件事情,因为这件事情足够大,它需要技术和商业的高度结合,需要前瞻性地设计好先进的技术系统和先进的商业系统,具备双重的先进性,并建立好的模式。”

知情人士也曾透露,张勇接管阿里云后,多次在内部强调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,并重点推动两项变革:一是运营安全,二是降低客户的用云成本,说明张勇是很早就做过功课、摸过底。

最重要的是,张勇这个人是有些“挑战基因”在身上的。

张勇在谈及阿里云时说,亲自下场是他的乐趣。在“做一份事业,留下一个作品”这句话中,他更在乎的是后半句。

有记者追问他,是像当年天猫“双十一”这样的作品吗?

张勇回答,可能我的人生观就是这样,有一点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里面。

作为一个“看得见未来、睡得好觉、打得了仗、不畏挑战”的人,现在,阿里云是他的新挑战,或许也是他想打造的新作品。

*文中配图来自:摄图网,基于VRF协议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